课程介绍

《中外教育史》是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教育发展史中影响较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从而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的教育遗产,并通过知古识今,更好地认识我国今天的教育现状,增强教育的革新意识和能力。 【课程概述】 本门课程使用的教材《中外教育史》是2015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艳茹、杜海燕、何睦、姚远。 本书由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两卷构成,各卷均按照教育发展的时间脉络分为三编。 上卷中国教育史包括: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两章),分别论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教育状况;第二编,秦统一至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五章),分别论述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的教育状况;第三编,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教育(两章),分别论述晚清、民国两个时期的教育状况。下卷外国教育史包括:第一编,外国古代教育(三章),重点阐述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三个时期的教育状况;第二编,外国近代教育(两章),重点阐述17-19世纪主要国家的教育制度和重要的教育思想;第三编,外国现代教育(三章),重点阐述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20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20世纪的主要教育思想三部分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可以了解中外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素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外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认识中外教育史上一批著名的教育家,了解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历史贡献,每个同学重点研究一到两位教育家的教育著作,掌握其主要思想观点。通过参与小组合作与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合作精神与研究精神;通过课外的浏览泛读与深度阅读相结合的阅读形式,对中外教育史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并能对某本教育著作或某个教育名家有独到的研究和心得。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热爱教育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澘移默化地改变教育观念,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授课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外教育史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外教育史在教育学科中的的地位和作用及学好教育史与初等教育改革的关系。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了解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等。 3.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各国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 4.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及其政策措施。 5.了解历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实践活动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6.理解中外各主要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 7.理解中外教育发展的共性与差异,把握我国教育的传统特色及其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明确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 8.掌握中外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初步养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比较鉴别、以史鉴今的能力。 9.能运用中外教育史知识与理论分析问题,运用学得的历史智慧,去思考、解决初等教育改革中的问题。 10.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的教育遗产,并通过知古识今,更好地认识我国今天的教育现状,提高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 【成绩要求】 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平时出勤、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和期末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出勤。平时出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一次,将在总评成绩中扣除2分。无故缺勤3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2.课堂讨论。本课程将结合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教育思想,要求学生以分小组的形式(每组应确定一个组长)进行3-4次讨论。要求小组成员都要充分参与讨论。讨论课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汇报小组及汇报人。 3.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各阶段的教学内容以自选题的方式完成三次书面作业,选题范围由教师确定,要求学生对所选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每次作业不少于2000字。 4.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