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汉英翻译能力。这一过程是提髙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使他们不仅具备一定的汉英翻译水平,还具备相当的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帮助他们打下扎实的语言与翻译基本功,还帮助他们奠定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的基础。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本课程具备以下特色: 1. 将比较系统的中英思维方式对比与汉英语言对比作为学习汉英翻译的基础理论 前人多年的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理论的指导下学习翻译,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汉英翻译至少涉及汉语和英语,汉英语言对比理论自然应该成为指导汉英翻译教学不可或缺的理论。虽然我们能熟练运用汉语,也接受了较完整的基本语文教育,但大多数人对汉语仍然缺乏“研究”。大学本科专业课程,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几乎一边倒偏向英语,它们深化了我们对英语的理解,提高了我们运用英语的能力,但对我们的汉语能力也有负迁移作用。这是第二语言习得带来的必然后果。而要在短时间内克服负迁移、有效地提高汉英笔译能力,一定得“研究”汉语——我们的母语,要深入了解汉语的特征、它与思维方式的关系,掌握词法、句法与语义之间的关系。“温故”而“知新”。 翻译表面上是语言的转换,实质上是文化的转换,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血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就汉译英而言,它要求译者不仅了解汉语和英语在语言各层次的异同,还应熟悉中英心理文化——特别是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语言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异同是思维异同的直接反映。汉英翻译过程中常犯的语言错误,深究其原因往往是译者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生成英语文本,未能在翻译过程中适时地转换思维方式,因此“知非难改”甚至“屡教不改”。综上所述,本课程较详细地对比了中国人和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别及其在语言上的体现,将汉语和英语在文字、语音、词汇(构词方式、词义涵盖面和词的搭配等)、句法和篇章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而详细的对比,特别是通过新颖生动的译例将汉语和英语的指称衔接、结构衔接和词汇衔接手段逐一进行了对比。这些内容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在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和相关学科的部分研究成果,理论部分的阐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要略过,要认真学习。 2. 强凋翻译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翻译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亲历翻译的过程。为此译例应进行分析与评论。它们融合了与翻译学相关的语言学、语法学、词汇学、语用学、篇章分析学、文体学、修辞学、文艺学和文化学等多种理论的基础知识,体现了我们对翻译的理解、对作者/译者思路的揣摸、对译者在译文中再现原文功能与意义的评价。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汉英翻译的难点、重点与全过程,了解这些译例的优点与不足,学习在翻译中如何转变思维方式,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性质与规律,提高汉英翻译的能力。 3.突出实践,练习形式多样化 练习是供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翻译能力的必要手段。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翻译能力。这种练习设计是将中国言说方式与西方言说方式相结合的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通过网络学习翻译,而翻译软件又可以提供有效的翻译服务,但它们不可能完全取代译者,也不可能替我们完成所有的翻译任务,特别是不可能独立完成表情功能或美感功能突出的文本翻译。倒是“便携翻译官”和大量翻译软件的开放应用,给译者提出了更髙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下苦功夫亲自做翻译,通过大量翻译实践,学会辨别正误优劣,使自己具备更高的双文化素养和更强的双语服务能力。

课程通知 >>更多
最新动态
  • 张鑫发布了新的调查问卷第四周作业【汉译英】
  • 张鑫发布了新的调查问卷第三周作业
  • 张鑫发布了新的调查问卷 第九周作业【汉译英】
  • 张鑫发布了新的调查问卷第四周作业【汉译英】
  • 张鑫发布了新的调查问卷第十三周作业
  • 张鑫发布了新的调查问卷第十二周作业
  • 张鑫发布了新的调查问卷 第九周作业【汉译英】